- 上一篇:鋁合金斗拱顏色選擇
- 下一篇:已經沒有了
斗拱是中國建筑中特有的構件,是屋頂與屋身里面的過渡,也是中國古代木構或仿木構建筑中最有特點的部分。斗拱還是封建社會中森嚴等級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標準,多用在較高級的官式建筑和皇家建筑中。據記載,斗拱的產生可追溯到周代末年,但直到秦代還都只有零星記載。漢代時,斗拱應用才多了起來,成為很多建筑上的重要木構件。漢代時的斗拱不僅用來承托屋檐,還可以承托平座,結構功能是多方面的,是建筑形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過,斗拱組成構件的完備已是唐代的事了。
斗口
清代帶斗栱的建筑,部位與構件尺寸是以“斗口”為基本模數的,其實也是以“斗栱”作為建筑尺度衡量標準。斗口就是斗栱的坐斗(最下層的斗)上用來按瓜栱和頭層翹(“翹”,也就是宋代時的華栱)的十字形的卯口。
斗
斗是斗栱中承托栱、昂的方形木塊,因狀如舊時量米的斗而得名。
栱
栱是矩形斷面的短枋木,外形略似弓,有瓜栱、萬栱、廂栱等之別。
升
栱的兩端、介于上下兩層栱之間的承托上層枋或栱的斗形木塊,叫做升,實際是一種小斗。
昂
昂位于斗栱前后中線,且向前后縱向伸出貫通斗栱的里外跳,前端有尖斜向下,尾則向上伸至屋內。
翹
“翹”是清式名稱,也是斗栱的構件之一,“翹”的形象與栱相同,但方向與栱不同。清式斗栱中的栱是橫向的、向左右延伸的矩形短木,而翹是縱向的、向前后伸出并翹起的短木,因前后翹起而得名“翹”。其實,“翹”在宋代時也是一種栱,名為“華栱”、也叫“抄栱”。
坐斗
在一朵或一攢斗栱的最下層,直接承托正心瓜栱和頭翹或頭昂的斗,叫做“坐斗”,也叫“大斗”。
櫨斗
坐斗在宋代時稱為“櫨斗”。
十八斗
在翹或昂的兩端的上部,用來承托著上一層翹、昂或栱的斗,叫做“十八斗”。十八斗的形狀與坐斗相同,但比坐斗小。因為它的長度的一點八斗口,相當于宋代“材”制度的十八分,所以叫做“十八斗”。
交互斗
交互斗是宋代斗栱構件名稱,也就是清代斗栱中十八斗。
平盤斗
平盤斗是斗的一種,多用在角科斗栱中,一般沒有斗耳,用來承托兩個方向的栱或寶瓶。
斗耳
斗耳是斗上面突出的部分,它的形象類似倒置的短腿小桌子的桌腿,下面平的一層類似桌面的為斗底。斗耳的高度是斗高的五分之二。宋代時也稱斗耳為“耳”。
由昂
在角科45°斜線上,與耍頭齊平的昂,叫做“由昂”。本圖是清式單翹單昂五踩角科斗栱中的由昂。
萬栱
在瓜栱上面承托正心枋或拽枋的栱,叫做“萬栱”。萬栱是栱中最長者。
下昂
斗栱中縱向斜置的昂類構件,功能與華栱相同,主要起傳跳作用,這樣的昂叫做“下昂”。一般所說的昂就是指下昂。
慢栱
慢栱是宋式斗栱構件名稱,相當于清式的萬栱。
廂栱
斗栱中最外一踩承托天花枋的栱,叫做“廂栱”。廂栱置于最上層的昂或翹上面。
令栱
令栱是宋代斗栱構件名稱,相當于清代的廂栱。
瓜栱
瓜栱是斗栱構件中最短的栱,也是處于最下層的栱。一般來說,瓜栱和萬栱多相疊并用,瓜栱托著萬栱。瓜栱在宋代稱為“瓜子栱”。
正心瓜栱
位于斗栱左右中線上的瓜栱,也在檐柱中心線上,這樣的瓜栱叫做“正心瓜栱”。
泥道栱
泥道栱是宋代斗栱構件名稱,相當于清代的正心瓜栱。因為宋代時兩朵斗栱之間的空檔,也就是栱眼壁,當時是用泥坯填塞,所以有“泥道栱”之名。
華栱
華栱是宋代斗栱構件名稱,相當于清代斗栱中的翹。華栱是宋代斗栱中唯一縱向放置的栱。
耍頭
在斗栱的前后中線的翹或昂上,有兩層與翹或昂平行的構件,其中下面的一根構件叫“耍頭”。耍頭出現于隋唐時期,樣式比較多,有的沒有雕飾,有的加以雕飾。
卷殺
“卷殺”是對中國建筑木構件輪廓的一種藝術加工形式,如將梁架中的“梁”做成“月梁”形式,將斗栱中的“栱”兩頭削成曲線形、將原本方形或圓形的柱子做成梭柱形式等,都是用的卷殺的方法。
麻葉頭
麻葉頭是翹或昂后端的一種雕飾。麻葉頭的線條非常圓潤柔順,從側立面看猶如一團云朵,非常漂亮,具有極好的裝飾作用。
三才升
在單材栱的兩端上面承托上一層栱或枋的升,叫做“三才升”。它在宋代是屬于散斗。
科
“科”是清代是對每攢斗栱的稱呼,如柱頭科、平身科等。柱頭科就是位于柱頭上的斗栱,平身科是兩柱頭科之間的平板枋上的斗栱。
鋪作
“鋪作”是宋式建筑中對每朵斗栱的稱呼,就是自斗栱最底層的斗算起,每鋪加一層構件,算是一鋪作。《營造法式》中就有“出一跳謂之四鋪作”、“出五跳謂之八鋪作”之說。凡是自底層斗口內出一栱或一昂,都稱之為“出一跳”,一般最多出五跳。
單翹單昂五踩斗栱
一攢斗栱有三踩、五踩、七踩、九踩和單翹單昂、單翹重昂、重翹重昂等規格與區別。單翹單昂五踩斗栱,就是斗栱中使用一翹一昂,而翹、昂自大斗斗口向內外各出兩踩,加上中心一踩,合為五踩。
出踩
“出踩”為清式名稱,就是指斗栱中翹、昂自中心線向外或向里伸出。如果正心是一踩,而里外又各出一踩,則合稱“三踩”,這就是出三踩。如果正心是一踩,而里外各出兩踩,則為“五踩”。以此類推,多者可以出到九踩,甚至是十一踩。每踩長為三斗口。
出跳
“出跳”與“出踩”的意思相同,只是“出跳”為宋式名稱。宋式斗栱中出一跳相當于清式斗栱中的出三踩,出五跳相當于出十一踩。
材
唐代時,斗栱樣式已趨于統一,并且栱的高度還成了梁、枋比例的基本尺度,后來,這種基本尺度逐漸發展成為周密的模數制,即宋《營造法式》中所說的“材”。材的大小有八等,而材又分為十五分,以十分為寬。營造建筑時要先根據其類型定“材”的等級,其他相關構件以“材”為標準來決定。這樣可以估算工料,進行預制加工,提高施工速度。其實,不論是唐代還是宋代,制定建筑標準與尺度除了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外,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避免施工時偷工減料。清代的《工程做法則例》也具有同樣的目的。
明朝以前,斗栱主要是作為結構構件存在,對建筑的構架起著較為重要的承重作用,同時也有一定的裝飾作用。明代以后,斗栱的承重作用逐漸向裝飾性作用轉變,清代時,基本只作為裝飾件了,并且大都只有宮殿、廟宇等建筑還在使用,以顯示其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