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鋁合金斗拱優點
- 下一篇:金屬斗拱的未來發展方向
斗拱的發展歷程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西周至南北朝:這個時期的斗拱主要是用于托扶棟梁,增強梁架的穩定性和承重能力。西周銅器拱“令簋”上已初現大斗的形象,戰國中山國墓出土的銅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漢代的石闕、明器、畫像石和畫像磚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
唐代至元代:這個時期的斗拱主要特點在于柱頭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結在一起,順屋身左右橫出的拱也和井干狀的柱頭方(即枋)交搭在一起。建筑的一圈柱頭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側兩面的梁交織成一個分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為各交叉處的加強節點。從此時開始,斗拱就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構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這個水平框架現在稱為“鋪作層”,用于殿堂型構架柱網之上,對保持木構架的整體性起關鍵作用。宋代書籍《營造法式》中所記載的各種殿堂構架的斗拱與梁架結合,已不如唐代緊密,但仍類似。
明代至清代:及至明代,柱頭間開始使用大、小額枋和隨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斷縮小,間距加密。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樣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壓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因此,斗拱發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維持構架整體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為縮小。斗拱強烈的秩序感與空間感,能夠給人以無以倫比的藝術感染力,無論從藝術或技術的角度來看,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華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氣質。值得我們去探尋、去研究,傳承中國古建筑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