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拱的應用性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早在戰國時期,已經有斗拱的應用,經歷秦漢,到了唐朝,斗拱的應用已經十分成熟。到了宋朝,斗拱的裝飾作用加強,斗拱變得更加繁麗。不過,到明代之前,斗拱的結構性作用仍大于裝飾性,明代以后,斗栱的承重作用逐漸向裝飾性作用轉變,清代時,基本只作為裝飾件了。斗拱變得越來越精巧,越來越繁密,呈現出從結構件逐漸向裝飾件演變的特征。
中國各代建筑不同之特征,在斗拱之構造、大小及權衡上最為顯著。古時的建筑,可以從斗拱的構造、大小和精細程度,判斷其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到了后來,斗拱更是演變為等級制度的象征,甚至對斗拱的結構和建造做了規定,以至于到了清代,只有宮殿、廟宇等建筑使用,以顯示皇家與神佛的威嚴與尊貴。斗拱的結構和形制于是成為判斷古建筑年代的重要依據。
林徽因曾說:如果沒有斗拱“盡錯綜之美,窮技巧之變”,就沒有中國建筑的飛檐翹角,就沒有中國建筑的飛動之美,就沒有中國建筑“所謂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的玄妙”。從某種意義上講,斗拱之美造就了中國古典建筑之美。此外,斗拱的演變經歷也經歷了漫長的歷史,在這個過程中,包含了許多的時代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