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金屬斗拱定制生產廠家
- 下一篇:鋁合金斗拱起源和演變
斗拱(又稱抖栱、斗科、欂櫨、輔作、蓮花托、牌科)是中國木構架建筑結構的關鍵性部件,是中國古典建筑顯著特征之一。從柱頂上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斗,兩者合稱斗拱,在橫梁和立柱之間挑出以承重,將屋檐的荷載經斗拱傳遞到立柱。
斗拱,是漢族建筑特有的結構,早在戰國時代,就出現了斗拱的雛形。中國古建筑最顯著的特征是大屋頂,而承托屋檐的構件就是斗拱,這是我們聰明的祖先發明的,中國古建筑獨有的,力學與美學完美結合的產物。它看起來精致又復雜,就在眼前卻顯得非常神秘。它構造復雜,種類也很多,很多人不明白怎么看斗拱,甚至不知道它們的名字,今天就來簡單介紹一下斗拱的基本常識。
斗拱最早出現在什么時期現在無從考據,早在戰國時期到漢朝的墓葬考古中已能見到斗拱的形象,漢朝的畫像磚上就經常見到斗拱的形式,當然那時還是人字拱造型。到了唐朝,斗拱已發展到相當成熟的階段,從留存至今的最古老木構建筑-唐代的南禪寺、佛光寺大殿看,它們古樸雄健,不加雕飾,與結構力學完美統一,是真正的巔峰之作。
斗拱上承屋頂,下接立柱,在中國古建筑中,扮演著頂天立地的角色。因為斗拱的存在,中國古典建筑的屋頂得以出檐深遠、呼之欲出。
斗拱真正被官方將形制規定下來要到宋朝,宋《營造法式》因此可以說是一部中國古建的葵花寶典。
斗拱以內外分為外檐斗拱和內檐斗拱,外檐斗拱也就是我們通常站在室外就能看到的斗拱。宋朝時斗拱叫鋪作,外檐斗拱從所在部位分主要有三種,放置在柱頭上的叫柱頭鋪作;放置在柱間的叫補間鋪作,放置在轉角部位的叫轉角鋪作,每組斗拱的單位叫朵,就是因為斗拱非常漂亮,像一朵朵盛開的鮮花吧。
到了明清,名字就變了,清朝也有一部官修的書叫《清式營造則例》,那里面柱頭上的斗拱叫柱頭科,柱間的斗拱叫平身科,轉角部位的叫角科。轉角處的斗拱因為要面對兩個方向,所以最復雜。清式每組斗拱的單位叫攢。
其他部位的斗,清式叫“升”。如果它位于通過正心的、進深方向的軸線上,因為要承托面闊和進深兩個方向的拱,一般也是十字卯口。而除此之外的斗,一般只承托面闊方向的拱,一字卯口即可。
因此當我們面對不同時期的古建筑時,要用那個時期的名稱來稱呼它,這樣才能說我們對斗拱略知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