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斗拱在木質建筑中起到的作用
- 下一篇:不同朝代的斗拱特點
斗拱歷史悠久,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采桑獵壺上的建筑花紋圖案,以及漢代保存下來的墓闕、壁畫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它的歷史可以說與華夏文化同長”(林徽因語),“中國各代建筑不同之特征,在斗拱之構造,大小,及權衡上最為顯著”(梁思成語),深留著歷史文化演進的痕跡。斗拱種類繁多,形制復雜,僅此一點,便可獨立寫成長篇,光翔建材帶大家感受斗拱之美。
一、首先是結構之美
就建筑的結構型式而言,世界的古代建筑可分為磚石結構(或石結構)和磚木結構(或木結構)兩大類。中國的古代建筑以磚木結構及木結構為主。其規模和成就在古代世界最為輝煌。歐洲古典式建筑雄健渾厚,端莊方正,但缺少變化的妙趣,韻味不足,因為石頭畢竟堅硬;阿拉伯古建筑沉靜肅穆,雖莊重而富變化,但略感粗漫,因為石頭畢竟厚重。而中國古典建筑清麗玲瓏,飄逸俊秀,韻味無窮又雄大疏朗,因為木材畢竟靈秀。
就結構而言,不同特色的石材柱造就了歐洲古典建筑之美;穹隆造就了古阿拉伯建筑之美;而中國的古典建筑,除雕龍畫鳳,粉壁紅漆外,“歷來被視為極特異極神秘之中國屋頂曲線”(林徽因語)造就了中國古典建筑之美。當我們贊揚這“如鳥斯革,如翚斯飛”的屋頂曲線時,千萬不要忘記了“斗拱”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正是因為有了構造精巧,形似花籃的斗拱逐層縱橫交錯疊加,向外挑出,把最外層的桁檀挑出一定距離,才造成了飛檐高卷之勢,使得整棟建筑更加優美、壯觀,飛動。如果沒有斗拱“盡錯綜之美,窮技巧之變”,就沒有中國建筑的飛檐翹角,就沒有中國建筑的飛動之美,就沒有中國建筑“所謂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的玄妙”(林徽因語)。從某種意義上講,斗拱之美造就了中國古典建筑之美。
如果說偉岸挺拔雕飾有圖案的羅馬石柱和中國石柱代表了一種男性美的話,那么,斗拱就似窈窕的美女代表了女性的妙曼之美。這種美是集結構之美、裝飾之美與組合造型之美于一身的美。
二、斗拱窮技巧之變的靈動之美
作為受力的構件,雕有不同圖案的柱頭,刻有凹圓槽柱身的羅馬柱以及半圓形拱券等,雕(畫)有龍云和其他圖案的中國柱以及橫梁等,都既是結構構件又起到了裝飾的作用,但,這主要靠雕刻和粉飾。唯獨斗拱,除自身可彩繪美化外,還靠自身的造型和不同的空間組合來創造錯綜之美,同時兼有多種功能。如:坡屋面若是直的斜坡,出檐過大,既阻礙光線,又因高聳的坡度而使排水過激,聰明的中國匠人們,利用斗拱層層外伸的空間組合,使得屋面翼角翹起,其仰翻的曲度,緩解了水的沖力,避免了對陽光的遮擋,使得坡屋頂如翼輕展,美觀而具神韻。這是同樣作為結構構件的柱和梁做不到的,這是斗拱窮技巧之變的靈動之美。
三、斗拱順勢應變的“智能”之美
西方古代石結構建筑,基礎做得很深很厚,但抗震效果并不理想,而中國古代建筑基礎雖淺,但在同樣的地震烈度下,抗震能力要比石結構建筑強得多,原因在于斗拱和梁柱作為榫卯結合的空間結構起了關鍵的作用。中國木構架的節點不是剛接,斗和拱之間的連接不用釘子,是榫卯結合,遇有強烈地震時,榫卯結合的斗拱會適度“松動”,消耗掉地震傳來的能量,既起到抗震的作用,又保證建筑不“散架”。從這個意義上講,斗拱是“智能化”的結構構件,這是斗拱順勢應變的“智能”之美。
四、斗拱權衡掌控的機能之美
斗拱是榫卯結合的一種標準構件,構件大小的基本尺度在中國早已成“模數”制。并以斗拱之“材度”為度量單位,掌控建筑物的比例和體量。建筑外形可千變萬化,但作為結構構件的斗拱的模數不變,所以,使得斗拱可標準化定型化生產。要知道,以柱子直徑的倍數為度量單位掌控建筑規模的制度,在西方是歐洲文藝復興之后的事,至今不過才幾百年,而在中國千年之前的隋唐時期就已經進入了定型化和標準化的成熟時期。這也就是中國古代建筑無需繪制圖紙,工匠只要以份值表示的丈桿,背誦以口訣形式表達的各種構件份值,便可直接進行預制的秘密之所在。這是斗拱權衡掌控的機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