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斗拱的作用特點
- 下一篇:斗拱廠家帶你了解飛檐斗拱的美
斗拱在中國木架結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被稱為中國古代建筑之靈魂。斗拱的發展隨著歷史的進程而變化,它演變可以看作為中國傳統木構架建筑形制演變的重要標志。從斗拱結構及作用的演變來劃分,斗拱形制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西周至南北朝。
第二階段為唐代至元代。
第三階段為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斗拱無論是結構還是作用都已發展成熟,在對比不同時期的古建筑會發現明清時期的建筑上面的斗拱用材相對要少了,這是為什么呢?水泥斗拱廠家帶你來了解一下。
自元代之后,營造技藝逐漸成熟,所以到了明朝,斗拱風格發生了很大變化。具體體現為斗拱單朵變小,朵數增多,飛檐變短,色彩艷麗。明朝斗拱的變化,使建筑開間距可比唐宋大很多(即兩個承重柱之間的距離可更大,宋時較大的晉祠圣母殿最寬開間距約7米,而明朝后開間距輕松到10米甚至以上),使大型建筑更加顯得氣派。明朝開始,古建筑檐下斗拱的作用也在變弱,直到清代徹底淪為“裝飾品”和“墊梁木”。中國早期古建筑,最早至少能看到漢代石闕,北朝壁畫中也不乏古建樣板。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最初斗拱的出現就是為了跳高屋頂,跳出檐下更多的空間,跳起上面的枋木、椽檁等,是實用主義,一般來說就是這幾個目的。不可否認的是,古人的智慧畢竟有限,早期的承挑方法效率不是那么高,所以嚴重依賴斗拱的用材和尺寸,這是事實。
到了清朝,基本繼承明朝的風格,但又添加了自己民族的一些獨特風格,并在明朝基礎上更加規范化,斗拱的功能性進一步削弱,愈加成為一種裝飾性構件。例如:北京故宮太和殿、山東曲阜孔廟、北京天壇祈年壇等代表性清官建。斗拱之所以從承重構件削弱為裝飾構件,根本原因其實是隨著工藝水平和效率的提高,使得人們在審美上更加講究,更加精致。
明清斗拱主要減少的是斗拱的力學價值,原因主要有兩部分:
1、出挑技術進步,如官式手法中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及實例中出現了挑尖梁,角梁等,使得屋檐出挑不再需要由斗拱來承擔荷載。
2、明清時期木材稀缺,而且磚石鑄鐵等材料進步,特別是清代末期直發展磚石建筑,導致斗拱的存在從力學上完全被否定了!二者結合,從而最終導致斗拱力學價值的減少!
明清斗拱雖然更多的用作裝飾構件,但它的重要性并沒有減少。明清建筑官式建筑大木作斗拱變化較小,但是在小木作及內檐裝修上卻異彩紛呈。眾多宮殿建筑采用精彩絕倫的藻井,都缺少不了斗拱的參與。紫禁城御花園內代表春夏秋冬的四個明代亭子 -- 萬春亭、浮碧亭、千秋亭、澄瑞亭中,大木作斗拱與小木作斗拱在天圓地方中默默講述著時間的流轉;而展現著皇權尊嚴的太和殿內,高懸的藻井與兩側帶有斗拱的毗盧帽有效地調節了室內空間的分隔和環境氣氛。太和殿過于高聳,反而在規模與尺度比較小的皇帝居住辦公的場所養心殿和養性殿同類布置中,更能讓處于其中的人體會到等級與禮儀。明清兩代,斗拱廠家的裝飾作用被發揮到極致,更是出現了如意昂、象鼻昂等裝飾性形象。這些花式多樣的斗拱,更加凸顯出古建筑的繁復華麗之美。